正在召開的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10月20日至23日),將審議“十五五”(第十五個五年,2026年至2030年)規劃,為未來5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確定基本政策方向。
就在近期,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也正式印發了《北京市“十五五”時期城市照明發展規劃》。官方網站10月13日的發文顯示,該規劃不僅是北京全市城管領域發布的首部“十五五”規劃,也是全國首部城市照明管理領域的“十五五”發展規劃。

▲北京城管委網站截圖
01
對智慧城市發展的意義
這份規劃將城市照明定位為未來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關鍵節點和感知網絡,其意義超越了簡單的“點亮”功能:
照明成為城市物聯網的重要載體:規劃中要求大規模提升路燈的智能控制率,到 2030 年,“道路照明實現智能控制率達 80%以上”。這意味著每一盞路燈都可能成為一個智能節點。它們不僅可以遠程控制、按需照明,未來更有潛力集成各種傳感器,收集環境、交通、人流等實時數據,成為智慧城市的“神經末梢”,為城市精細化治理提供數據支撐。
推動城市服務的“精準觸達”:規劃中提出的“一刻鐘微光生活圈”和分級照明模式,本質上是一種基于時空和人群的精細化服務。它預示著未來的城市照明將不再是一刀切,而是能根據區域功能、人流車流密度、甚至是特定活動(如重大慶典)的需求,動態調整、精準響應,極大地提升了城市公共服務的效能與體驗。
塑造獨特的智慧城市文化身份:智慧城市并非千篇一律的技術堆砌。北京規劃最獨特的一點,是將智慧照明技術與古都文化底蘊進行了深度融合。例如,通過燈光打造中軸線“現代與古都對望的夜間視廊”,以及在長城、大運河等文化帶運用互動和虛擬技術豐富夜游體驗。這為其他歷史名城提供了范本:智慧化不僅可以提升效率,更能生動地講述城市故事,強化文化自信。
02
對照明行業趨勢的推動
北京的這份城市照明規劃,也為全國照明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清晰的航向:
確立“光健康”為產品研發新方向:規劃中強調“全齡友好”,并關注光對人與環境的友好性,如在老年社區和兒童活動區改善照明,這直接推動了行業從追求“亮度”到關注“光品質”和“光健康”的轉型。未來,具備無頻閃、高顯色、符合人體節律的健康照明產品將成為市場主流。
加速照明與新興產業的跨界融合:規劃中描繪的夜游線路、燈光秀、以及為夜經濟打造的各類場景,極大地拓展了照明的應用邊界。這將促使照明企業與文化創意、旅游休閑、數字媒體等領域進行深度融合,從單一的硬件供應商,轉型為整體光環境解決方案的提供者。
強化綠色低碳的行業核心議題:規劃設定了明確的節能降碳目標,如“年節電1.62億度、節碳12.75萬噸”。這不僅是北京的任務,更是對全行業提出的硬性要求。它將倒逼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持續進行技術創新,研發更低功耗、更長壽命、使用更多環保材料的產品,從而推動整個行業的綠色革命。
總而言之,北京的這份城市照明規劃,其價值在于它系統性地描繪了一幅“未來之光”的圖景:這光,是高效的、智能的;是溫暖的、人性的;是綠色的、可持續的;更是有故事的、能傳承文化的。它為正在探索中的中國城市提供了一套可借鑒的方法論與實踐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