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半導體照明》雜志2013年第11期(總第45期)
轉載請標注:中國半導體照明網、《半導體照明》雜志
2003-2013年,十年時間,國際上,互聯網產業從泡沫的谷底爬出,實現了第二輪興盛;頁巖氣領域實現了成熟商用技術的開發以及完善的管網設施鋪設,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實現頁巖氣大規模商業性開采的國家。再看看國內,光伏在十年之間,經歷了產業的峰與底谷,嘗盡百味。而這十年,對于我國LED產業來說,是從走向了獨立,從產業萌發的春天走向了欣欣向榮的長夏。我們相信碩果累累的金秋就在不遠的前方。
浴陽光:在政府呵護下成長
為了在未來的世界格局中繼續占據競爭制高點,各國政府一直都在強調對新興產業的支持,以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本世紀初興起發展的LED被多國競相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也牢牢搶占了LED發展的先機。
早在2003年,我國LED產業還處于萌芽狀態,LED產品也多作為裝飾應用在低檔玩具上,小而散的LED企業完全憑借著價格競爭生存于市場。2003年6月,在科技部的推動下,科技部、原信產部、中科院、教育部、原建設部、輕工業聯合會等單位聯合成立了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協調領導小組,同年10月科技部緊急啟動了“半導體照明工程”攻關項目,安排專項經費3500萬元,解決當期特殊照明市場急需的產業化關鍵技術。至此,代表國家將LED產業列為國家重點支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現在看來,十年前科技部對LED的發展動向是具有敏感性的,部署思路也是具有前瞻性的,并且及時立項,這為后來產業發展贏得了寶貴的時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司長趙玉海回憶說道。
2004年10月,為了進一步延伸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協調領導小組對產業的指導,銜接政府指導與市場發展,國內從事半導體照明行業的骨干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等發起設立了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以下簡稱“聯盟”)。聯盟同時也作為863科技攻關項目辦公室的管理實體,作為政府職能的專業延伸,以更專業的水平、更務實的姿態幫助解決LED產業發展中的一系列共性難題。成立之初,聯盟便將職責與使命定位為:為政府決策部門提供產業發展的決策支撐;探索建立公共技術創新平臺,不斷完善產業發展環境;積極拓展兩岸與國際合作,提升我國半導體照明產業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等。在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協調領導小組的引領下,在聯盟配套發展的平臺摸索下,中國的LED產業終于擁有了代表自己行業的載體——聯盟。
2006年8月,科技部在“十五”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實施的基礎上,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部署和“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在“十一五”國家863計劃新材料領域中設立“半導體照明工程”重大項目,安排經費3.5億元,對半導體照明核心技術的突破和產業化關鍵技術的攻關等進行了全產業鏈部署。這一時期LED企業發展規模逐漸擴大,10余家芯片廠商領先安裝了MOCVD,封裝企業、應用端的企業規模與產品檔次也開始慢慢提高,中國LED開始構筑自己的產業鏈條。
2009年,一方面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有效拉動國內經濟增長;另一方面為了引導LED照明應用快速發展,科技部啟動了十城萬盞半導體照明應用工程試點示范工作(下稱“十城萬盞”),批復了37個試點城市。借助“十城萬盞”示范工程,一方面LED照明應用技術進一步向著規模化、產業化的方向邁進一步,另一方面LED照明也真正為社會所認知,LED照明市場開始從宣講走入人們的實際生活。
此時的LED產業經歷了一輪歷史性的投資高峰,多地政府將LED產業列入當地重點支持行業,說其遍地開花并不為過,尤其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區域逐漸顯現了產業聚集效應。這一時期,LED照明產品的價格不斷走低,開始有企業產值邁上數十億元的臺階,前期堅持投資多年的企業在這一段時間也開始贏得市場青,投資回報率不斷提升,LED正成為一個被市場追捧的新興產業。聯盟旗下有多家企業接連上市,占到了全行業上市公司數量的近1/3。
2012年3月,由財政部、發改委、科技部組織的“2012年半導體照明產品財政補貼推廣項目”在北京進行國內公開招標,來自全國各地的110家企業的近300位投標代表參與了招標活動。LED照明財政補貼工作的啟動,一方面通過補貼手段激發下游的LED照明需求,另一方面推動LED產品質量和性能的提升,進一步促進產業技術水平的提升。
2012年7月,科技部下發了《半導體照明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啟動半導體照明重點專項,實現從基礎研究、前沿技術、應用技術到產業化示范全創新鏈的重點技術突破,目前已經安排專項經費接近6億元。
從最早期的照明市場急需的產業化關鍵技術,到2006年的全產業鏈關鍵技術的部署,再到2009年半導體照明應用試點示范工程——“十城萬盞”的啟動,再到2012年啟動的財政補貼,這十年,政府不斷從宏觀層面推動各部委聯合營造產業發展環境,以應用需求引導技術開發,以應用示范工程帶動市場培育,推動技術大規模的產業化,推動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十年時間,LED產業在政府的呵護下一步步成長,從逐漸走向獨立,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無論是在基礎技術還是產業層級上都獲得巨大發展。正如行業內部一位人士所言,“LED產業的市場消費與技術支撐是依靠政府這個科技管理者的角色才實現了有效銜接,就像一株小苗接了地氣,浴了陽光雨露,才獲得茁壯成長。”政府的推動是LED產業早期發展的源動力。
經歷風雨:投資熱與倒閉潮
縱觀全球新興產業的發展,在其初始發展過程中,都出現過投資熱與倒閉潮相生相隨的故事,這也是一個新興產業發展中不可避免的過程。典型的就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美國的互聯網投資泡沫;而中國的光伏產業經歷了2004-2007年的產業投資熱潮之后,也在2011年之后的兩年出現了行業風——倒閉潮。之所以出現這兩個看似極端的兩面,源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市場拓展都處在發展變化過程中,新興產業的高收益相伴相生的就是高風險。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身份決定了這兩個現象的不可避免。
與光伏產業相似,LED產業作為一個具有節能環保概念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政府都不遺余力地支持,這直接帶動了金融機構對這類行業的信貸支持,引導了社會資本對這些行業的關注和投資,也引導了資本市場對這些政策性產業的高度追捧。加之2009年央行寬松的貨幣政策、4萬億元的刺激計劃,光伏產業、LED產業的投資需求也契合了這一時期的貨幣政策特點,暗合了這一階段國內整個經濟周期的特點。這是2009年光伏產業與LED產業“狂突進”的整個經濟大背景。
從產業發展的階段性特點來看,新興產業在發展早期,企業普遍規模比較有限,產品結構也比較單一。但是隨著技術更新換代的發展、產品也必然要升級,存活下來的企業必須不斷追加投資,以擴大規模,實現規模化效益。曾經如日中天的光伏產業走出了“產能為王”的軌跡,而LED產業的發展也需要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2009年之后LED技術加速發展,產品更新換代加快,企業需要不斷追加投資、對生產線、產品結構不斷進行升級換代,才能跟上產業的步伐。加之在LED產品價格不斷走低的市場趨勢下,企業只有通過規模效應不斷降低產品成本,才能獲取效益。
LED投資熱潮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LED企業自身不斷擴大產能,追尋規模效應;二是多種性質的資本對這一新興產業不斷給予投入,如天使基金風險投資、各類相關產業投資。目前,國內比較活躍的從事LED產業投資的風險投資有金沙江創投、青云創投、深創投、紅杉資本等,尤其是金沙江創投,其近6年在LED行業投資8家企業,資金超過4億美元,幾乎涵蓋了LED的全產業鏈。風險投資的介入,除了對企業注入發展資金以外,還會幫助企業改善治理結構,提升公司運營管理水平。同時,由于風險投資所涉及的領域比較廣泛,風險投資者對企業的人才引進、國際化、資本運營能力的提升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各相關產業鏈的相互投資也為LED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比如康佳于2010年出資2250萬美元參股映瑞光電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積極布局LED供應鏈并以期降低生產成本。雷士照明、陽光照明等傳統照明廠商也紛紛介入LED產業,加強對LED產品的開發和市場開拓。產業資本的引入,更有利于LED產業的中長期發展,更有利于LED產業鏈上下游聯動形成合力。
LED投資熱潮帶來的正面效應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橫向來看,更多LED企業參與讓競爭加劇,對產品研發更為關注;另一方面,縱向來看,產業快速開始規模經濟。這些都促使LED技術快速進步,產品成本快速降低。在成本和技術的推動下,下游產品市場得以迅速打開,LED順利進入到背光、顯示屏、景觀照明、通用照明等領域,對于半導體照明產品整體市場滲透率提升產生了積極作用。
但是硬幣還有另一面。新興產業是從政策驅動型市場中走出來的,其市場發展的不確定性也帶來了高風險。2011年,歐洲光伏市場需求萎縮,加之隨后的歐債危機持續發酵,歐洲各國政府對于光伏補貼的財政支持也不斷收緊,光伏產業步入微利時代。早前形成的巨大光伏產能不能得到釋放,很多企業也開始倒閉。再看看LED產業,在政府政策性市場的驅動下,結構性產能過剩問題日益突出。比如MOCVD補貼導致了LED上游產業規模迅速擴張,實際市場的有效需求沒有全面打開,最嚴重時MOCVD開機率尚不足50%,上游中低端產品競爭環境急劇惡化,相關企業盈利水平快速下滑。而政府對設備的補貼主要針對國外進口設備,對國產設備的研制和市場導入產生了負面影響。
仔細分析過去兩年LED企業的破產倒閉潮,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新興產業投資者對產業發展前景過于樂觀。這也是中國光伏企業一大特色。一旦市場出現逆轉,企業往往措手不及。新興產業之所以高收益也是因為高風險。正如一位業內人士形容,“半導體照明在研發方面是既頂天又立地,而在產業方面則是邊開花邊結果。”當技術指標不斷提高之際,配套的系統的成熟完善也需要一個過程,比如配套的設備器材、企業商業模式、市場發展等諸多因素都是需要時間來完成的。
二是目前LED產業發展的主力軍是民營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的優點是靈活、市場反應快速,但是短板也很明顯,其抗風險能力低。企業發展中關鍵因素:技術、市場、管理,只要有一個地方出現斷點,可能就會全盤皆輸。上海藍寶作為最早的一批發展勢頭良好的LED企業,就是因為內部管理經營不善而走上倒閉的不歸路。總投資超過3.5億美元、佛山最大LED上游投資項目——旭瑞光電2012年6月停產整頓,主要原因就是市場發展定位不明確,與股東的利益分割不清。而有的企業,本身產品、經營都不錯,但是由于過度擴張、財務成本較高,企業緊張的現金流拖累了企業的發展,造成資不抵債,無奈申請破產。這點對不少倒下的光伏巨頭而言并不新鮮。
三是不少倒閉的LED企業集中在下游封裝領域。與光伏產業下游組建企業類似,這個領域的企業多崇尚低成本競爭,普遍相信低成本生存。但是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最近剛剛倒閉的古鎮雄記燈飾是一家典型的組裝LED企業,沒有核心技術,整燈生產所需的配件均為外購,企業只是經過簡單的組裝后推向市場。在組裝過程中,企業對產品工藝不重視,做出來的產品粗糙不堪。這類企業因產品質量問題被市場淘汰,只能倒閉或跑路。
在這里要談到的是,這十年時間,聯盟會員單位中真正破產的企業很少,有些企業已經成功上市,有的企業發展勢頭也很好,有的是隨著發展,因為持續投資的需要,或者被兼并或者被收購。“顯而易見,聯盟在技術引領、產業引導上走在了行業的前列,而這些會員、成員也沒有掉隊,跟上了市場的發展,企業也從中受益。”一位聯盟的成員代表表示。目前聯盟會員中有5個上市公司,而整個LED行業有19家上市企業,聯盟會員企業占據上市公司的比例近1/3。
2013年開始,市場一步步在回暖,在這個時候,新一波的產能擴張也在同期上演,不少LED企業紛紛宣布擴產。當下的LED產業需要這樣的市場奔跑者,只有這樣產業才能夠向前發展。LED市場正在由政策驅動逐漸轉變市場驅動,粗放經營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企業精細化管理的時代開始到來,未來市場環境日益成熟,投資門檻亦會提高,產業發展也將漸趨理性,扎堆投資與接連倒閉也許不會再上演。
踏歌起舞:站在國際競爭的舞臺上
2010年10月,國際半導體照明聯盟(ISA: International SSL Alliance)應運而生。中國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秘書長吳玲女士全票當選為ISA主席,并將ISA日常管理機構落戶北京。成立ISA并落點中國,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從中國的產業發展形勢看,中國LED產業隨著調整結構、節能減排、發展高科技,提振新產業的大潮而起,發展迅猛。2010年,LED在中國已是被諸多投資者看好的一枝新秀,企業數量、產能都已名列全球第一,應用深度和廣度也在全球三甲之內。從業界的內在驅動力講,整個產業都意識到全球經濟一體化,單打獨斗不靈,中國LED產業要在全球形成參與、引導甚至是牽頭的格局。
其實,全球化的今天,沒有任何產業能夠在自己的本土固步自封、獨善其身,尤其是LED這樣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都是站在國際競爭的起跑線上,都處在一個全球化的競爭生態中。這樣的一個產業特點,決定了LED產業無論是戰略部署還是發展模式,無論是政策決策還是企業行為,都要從全球視野出發,在全球的競爭中尋找制高點。
與光伏產業相似,LED產業早期也是依靠引進技術、設備,進口上游原料而發展起來的。但是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終端市場。光伏產業的終端市場是在海外,一旦海外市場風吹草動,國內企業就非常被動,比如歐盟和美國的“雙反”對國內光伏企業可謂雪上加霜。而LED的主要戰場是國內,LED企業比光伏企業有更強的主動權與市場主導權。近兩年,技術含量較高的芯片國產化率不斷提高,關鍵設備MOCVD自主研發能力也不斷提高。截至現在,有幾家企業和科研團隊研發的MOCVD設備已取得不錯進展。
從LED產業鏈的國際化分工來看,目前LED上游高端外延芯片生產壟斷在國外發達國家,比如飛利浦、三星、LG等知名廠商;LED下游的封裝與應用市場,我國在全球范圍內已經具備一定話語權。這既契合了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的競爭優勢,又充分體現了中國正在成為一個新興消費經濟體起的商業價值。
LED產業是一個高度知識密集型的產業,隨著技術發展,其每年的專利申請非常多。尤其是2005年之后,LED應用產品種類和生產廠商越來越多,專利關系也越來越復雜,LED的專利訴訟逐漸擴展到了五大企業之外的其他企業及下游企業。
2008年,國內12家LED企業先后遭遇“337”專利訴訟。“這一專利訴訟讓我們從初期對專利及知識產權的茫然中快速清醒起來,大大提升了我們對專利的認知程度,從一般概念到不可忽視再到必須爭主動權。”業內一位LED企業老總如此說道。后來在聯盟的積極組織下,整個LED產業凝聚一心全力以赴應對訴訟,并最終獲優勢和解。
“337”專利訴訟只是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的一個側面,隨著中國LED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不斷提升,國際都寄望專利來打壓中國,LED產業的專利之戰依然是中國的發展隱憂,如何在專利上不再受制于人,成為當下國內企業一大心愿。
除了對專利要充分認識之外,身處全球化競爭的LED企業要有全球化的資源整合能力。早在2003年,美國AXT公司光電事業部經營出現暫時性危機,大連路明集團董事長肖志國閃電出手,將這個在全球LED芯片廠商中技術水平位居第四的部門收入囊中。2003年11月,在其基礎上大連路美得以成立。AXT光電事業部為大連路美帶來了領先的技術、人才以及成熟的市場網絡,加之路美立足中國的生產成本優勢,這一切成就了路美初期的風光無限。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在技術、人才的深度整合上,路美出了問題,先前AXT的技術精英紛紛出走,路美也走向了沒落。路美跨國并購的壯舉告訴我們,在全球化競爭中,通過并購確實能夠在技術、市場、人才實現跨越式的發展,但與此同時,并購之后的整合,才是對企業真正的考驗,在并購之前,企業最好先衡量一下自身的整合能力。
因為終端市場是在海外,光伏企業全球化經營的特征更為明顯。從這點來看,很多LED企業可以參考早些年賽維LDK、英利、晶澳太陽能的做法,它們無論是在金融市場上的融資還是對行業資源的整合都秉持了全球化的視野。正如賽維LDK首席運營官兼總裁興雪所言:“經營管理一家全球化公司,一定要實現治理的全球化,市場的全球化,資源配置的全球化,資本的全球化。對于那些市場在海外的企業而言,一定要尊重當地市場的規則,這點非常重要。”
未來我國企業將更多地參與國際競爭,無論是專利戰略、技術儲備、人力資源還是最核心的產品競爭力都需要有更高的要求。作為整個企業與產業共同聲音的載體,聯盟也要代表行業積極跟進新的全球貿易規則的演變,引導企業走向國際化。金融危機后,世界的貿易和投資規則加速重構,并且重構的速度和力度超過預期。重構的主要平臺包括美國發起的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和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中日韓FTA(自由貿易協定)等,對此,聯盟要從更高的視野不斷介入,了解新型貿易關系對未來LED產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