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3年,師昌緒(右)與金屬所時任所長李薰
1963年,師昌緒(右)與金屬所時任所長李薰
1955年返回祖國后 攝影記者 孫海
自1955年回國后,師昌緒便在位于沈陽的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工作,歷任金屬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常務副所長、所長等職,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調任北京工作,他把人生中最富有行動力、最燦爛的30年,獻給了金屬所。
師昌緒生前一直是金屬所的名譽所長,官方網站中的“院士專家”一欄內,師先生被列在第一位。
得悉師昌緒先生去世的消息后,記者第一時間聯系到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副所長張健,對他進行了專訪。
只問耕耘 精力最充沛的30年獻給沈陽
師昌緒是中國高溫合金研究創始人之一,先生的高溫合金研究之路,是從金屬所起步的。在他的自敘中曾說過,在沈陽的日子,是他“精力最充沛的30年”。
“師老剛到金屬所時,正值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高潮,他被指定為金屬所在鞍鋼工作組的負責人,負責鋼鐵冶煉、軋鋼等課題的研究。從1957年開始,師老率先在國內開展高溫合金材料及工藝研究,研制出多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溫合金及其部件并推廣使用,其中最重要的一項研究就是研制鑄造鎳基高溫合金空心渦輪葉片。”張健說。
航空發動機是飛機的動力源,高溫渦輪葉片是其關鍵部件。上世紀60年代,世界上幾乎所有渦輪葉片均為鍛造后經機械加工而成的實心葉片,只有美國研制出鑄造空心葉片,材料、工藝嚴格保密。接到精密鑄造空心渦輪葉片的研制任務后,師昌緒組織帶領上百名科技人員埋頭苦戰,只用了短短一年時間,便研制出我國第一片9孔鑄造空心渦輪葉片。1985年,這項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如今,金屬所已建設成為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國內一流并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研究機構。
獨具慧眼 引領新材料的發展方向
師昌緒不僅是卓有成就的材料科學家,還是一位杰出的戰略科學家。在我國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他被公認為德高望重的學術領袖,并以高瞻遠矚的視角、淵博的學識和高度的責任心,準確把握和引領材料科技領域的發展。
“師老一直關注材料學科的最新發展方向。雖然他從事高溫合金研究,但始終關注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新發展、新動態,比如說在推動我國碳纖維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的研發和應用中,師老都起了很大作用。”張健說。
上世紀80年代初,師昌緒在金屬所任所長期間,根據國際材料發展趨勢,提出研究快速凝固理論,建立非晶、微晶的研究方向;上世紀80年代末,他發現納米科學技術正成為材料科學的生長點,2000年還曾上書國務院,從而在科技部建立了“國家納米科技指導和協調委員會”,他任顧問;碳纖維是航空、航天的關鍵材料,國外對軍用碳纖維既不出口、也不轉讓技術。師昌緒意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親自上書黨中央,于2001年10月,中央批轉科技部將“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列為863專項。10余年來他一直跟蹤我國碳纖維的研發、生產與應用;為發展腐蝕科學,1982年,師昌緒在沈陽籌建了中國科學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并兼任所長。該所自主研發的重腐蝕防護涂層與陰極保護聯合防護技術屬國際首創,作為關鍵技術之一,已應用于杭州灣和舟山金塘等跨海大橋的水下鋼樁,設計壽命100年……
難忘熱土 每年都要回來看一看
師先生對金屬所感情很深,金屬所也從未忘記過這位當年曾帶領大家奮戰在科技前線的老英雄。
金屬所有座工藝研究樓,在2013年建所60周年時被命名為“師昌緒”樓。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調北京后,師先生仍非常關心金屬所,幾乎每年夏天都要回來,看看所里的老同事和老朋友。”張健說。“2009年到2011年,所里正在建設高溫合金實驗室,當時師老已經90余歲了,他還是很關心基地,每年回沈陽都要看一看實驗室的建設情況。2011年的時候,他93歲,還給所里的研究生做了2個多小時的報告。”
師先生在金屬所的老同事李依依院士回憶,每次回金屬所,師先生從住的地方到辦公室只有幾百米的路,可他總是能走半小時。“因為誰碰上他都要上來打個招呼,跟他聊上幾句。他當所長的時候是這樣,不當所長的時候還是這樣。”
在自敘中,先生自認為是個“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人,只要對國家科學技術發展有利,便努力為之。“愛國是一種永不衰減的動力,這一點我的體會最深。作為一個中國人,就要對中國作出貢獻,這是人生的第一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