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照明行業處于存量市場和增量市場并存高增長階段。從2012年LED照明在國內應用取得突破之后,近幾年得到快速發展,據統計2014年國內照明總產值約在5500億元,出口達到420億美元。LED照明份額快速增加,占比達到總產值4成,超2000億人民幣。因LED照明的發展,有相當多的外來企業進入,國內照明企業數量已超過2萬多家。
在國際市場方面,傳統照明時代,國際大企業依托于電光源技術優勢發展壯大,到了LED照明時代,它們由于LED發展變化節奏太快而產生經營上的困難,在競爭中漸處下風,而國內眾多擁有高性價比、質量優勝產品的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并日益占據市場的主導權。為應對新形勢,飛利浦、歐司朗等國外企業開始將照明業務分拆變賣,轉而專注更高利潤的細分領域,這一點值得我們反思。
在整合并購方面,行業整合并購速度加快。在與照明相關的上市公司中,一年中有40多家參與重組并購。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對LED照明市場預期相對樂觀,但一旦兩三年內看不到高增長的前景,那么對照明市場會逐漸失去興趣,甚至一些上市公司已正式宣布退出照明行業。
在照明工程方面,以建筑設計市場為例,今年設計任務會下降30%。譬如北京一家擁有1000多名設計師員工的設計院,今年差不多有300多名設計師是拿基本工資過日子。這種現狀反應在照明市場上要滯后1-2年。另外,由于EM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工程建設存在諸多問題,未來政府會通過PPP(公私合營)模式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預計會超過1萬億,這是個機會點。
在LED照明產品方面,盡管前兩年LED產品已開始進入照明場所,但仍存在幾方面問題。一是產品價格波動較大。中上游以及各種配套材料的價格波動帶動下游價格波動,甚至大企業都沒法去平衡。二產品品質魚龍混雜。傳統時代不同質量的產品差價在10-20%,而LED時代則相差好幾倍。三市場監管缺失。消費者沒法對LED產品進行判斷,而目前市場監管則有待完善。
在市場預期方面,由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建筑里面含有大量等待替換的傳統照明產品,加上市場自身的增長,使得行業增速高于宏觀經濟增速,未來三到五年成企業沖刺發展關鍵階段。美好的市場預期下,各大廠商增加投入擴大規模,卯足勁往市場上沖,但這只是一個短期現象。
一般情況下,一個成熟的行業前十名的企業產值加起來可占到70%,而如今照明行業前十名加起來則不到10%。即使經歷三十多年快速增長都做不到,以后三五年更不可能做到。實際上,想通過單純的制造達到100億,這幾乎不可能實現。那么有什么新的做法呢?
其實,LED作為一個全新照明產品,很多電工師傅不懂而無法進行維護。對此,目前終端市場已出現專門維護機構,作為業主服務商,在保修期內對燈具進行維護,在保修期外則收取相關維護費用,以服務而非產品來盈利。以“后世博經濟時代”項目改造為例,政府以PPP模式委托給專門機構運營,服務機構自負承擔電費,并花費1200萬元對場館進行燈光改造,通過燈光秀、舉辦展貿活動、付費情感表達等收取服務費,其盈利頗為可觀。
事實上,照明市場不一定在照明產品中。目前LED的功能尚未完全體現出來,能夠承載的東西還很多,這也是傳統照明時代所沒有的。未來,整個照明行業發展空間很大,前提是你要先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