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等待多時的新三板分層方案,在五月的最后一個周五,終于亮相。5月27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下文簡稱股轉系統),正式發布《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司分層管理辦法(試行)》。股轉系統稱。這也意味著,這一擴容至全國不足三年,即收獲7000多家掛牌企業的市場,被一分為二,正式進入創新層和基礎層并驅的雙層時代。
在最近兩年里,LED行業新三板上市強勁,越來越多的LED企業擠在新三板掛牌的路上。據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25日,除排隊申請新三板的LED企業外,全國已上市新三板的LED企業共有97家。

隨著分層制度的落地,如何擠入“創新層”成為了新三板上市企業的聚焦點。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根據股轉系統發布的最新標準計算,共有909家企業符合進入創新層的標準,占全部新三板公司家數的12.29%。那么,LED企業誰家有戲進入創新層呢?接下來我們先來了解分層制度下,創新層的準入法則。
創新層三大標準+兩大通用指標
《分層管理辦法》明確,滿足下列三個標準之一的公司有望進入創新層:
標準一: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融資金額
(1)最近兩年連續盈利,且平均凈利潤不少于2000萬元(凈利潤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孰低者為計算依據);
(2)最近兩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10%(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孰低者為計算依據);
標準二: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營業收入+股本
(1)最近兩年營業收入連續增長,且復合增長率不低于50%;
(2)最近兩年平均營業收入不低于4000萬元;
(3)股本不少于2000萬元;
標準三:市值+股東權益+做市商家數+合格投資者人數
(1)最近有成交的60個做市轉讓日的平均市值不少于6億元;
(2)最近一年年末股東權益不少于5000萬元;
(3)做市商家數不少于6家;
(4)合格投資者不少于50人;
不過,光滿足上述條件還不夠,要想進入新三板,還需要滿足以下通用條件:
最近12個月(每年4月份最后一個轉讓日為截止日)完成過股票發行融資(包括申請掛牌同時發行股票),且累計融資額不低于1000萬元;或者最近60個可轉讓日實際成交天數占比不低于50%。
此外,進入新三板還需要滿足一些非量化指標,比如沒有信批違規、公司或高管未受行政或刑事處罰等。
新三板LED企業里的“億元戶”爭做創新層標的
目前,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符合標準一的公司426家,符合標準二的公司497家,符合標準三的公司196家(多家公司同時符合兩個或三個標準,其中23家同時符合三個標準,LED企業無一上榜。
通過此次分層方案的調整,我們可以看出:收入、盈利規模是硬性指標,也是進入創新層的關鍵。因此,LED企業想要進入“創新層”,凈利潤情況尤為重要。
隨著2015年年度報告數據披露,最終,營收過億元的新三板LED企業鎖定為31家,包括康銘盛、奧其斯、創一佳、九洲光電、晶科電子、光莆電子等,占整個企業數量的近1/3。
據統計,2015年,新三板LED企業營業收入在5億元以上的新三板LED企業有1家,為康銘盛,營收約為9.1億元;營業收入在4-5億元的有2家,分別為創一佳、奧其斯;營業收入在3-4億元的有3家,分別為九洲光電、元亨光電、晶科電子。此外,康銘盛作為營業收入唯一在9億元以上、排名第一的新三板LED企業,與第二名的營收差距約4.5億元,差距達一半以上。可見,“億元戶”作為新三板LED企業的金字塔頂端,其業績真正能夠與主流品牌比肩的數量并不多。
從“營業收入同比增減”來分析,全國新三板LED企業營收實現同比增長的占比達到76%,營收同比下滑的占比24%,其中,營收增長率排名前三的分別為鵬遠光電(496.72%)、奧其斯(493.39%)、達倫股份(284.87%)。
從“利潤率同比增減”來分析,新三板LED企業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的企業占比67%。其中,增長率排名前四的為華夏光彩(2436%)、恒星高虹(2298%)、達倫股份(1434%),瑞騰科技(1035%)。而在新三板LED企業“億元戶”的統計中,71%的企業在過去的一年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首位領跑的還是“華夏光彩”。

眾所周知,衡量一家公司的優劣,是否賺錢自然是一個重要標準,而凈利潤(收益)的多寡取決于多個因素,更明確的財務指標就是營業收入,它代表著公司日常經營業務過程中所形成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
小編注意到,新三板中不乏一些高速成長的公司,雖然沒有漂亮的凈利潤數據,但其營業收入也表明了其相當有實力。針對營業收入這項硬性財務指標,股轉系統還設定了標準二,通過“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營業收入+股本”的方式進行篩選,讓這些高速成長的LED企業有機會走向前臺。
分層制度落地LED企業必須知道的三件事
創新層門票不是永久有效
股轉系統每年4月會對層級進行調整,基礎層企業只要年報披露的數據符合創新層標準,就可順利“晉級”,享受創新層的制度紅利和相對較高的流動性。同樣,創新層企業也不會高枕無憂,一旦相關指標達不到要求,兩年之后就會被強制“退級”。
沒有免費的午餐,創新層是把雙刃劍
分層落地后,市場關注的目光將更多聚焦在創新層上。無疑,進入創新層好處顯而易見:企業知名度提升,將成為優選的投資對象;還可能在融資、交易等方面優先享受政策紅利,企業的流動性會有顯著的提升,估值也自然水漲船高。
但創新層也是一把雙刃劍。說到這,要注意對分層進行表述時,官方的原話是“股轉系統從服務和監管兩方面對兩個層次實施差異化制度安排”,也就是說,創新層企業的權利和義務對等,既享受著諸多制度紅利,又要在信息披露、人員配置、限售管理和募集資金使用等方面接受更為嚴格的監管規范。“達不到相關條件的企業,上了創新層反而會感到不舒服。”股轉公司副總經理隋強曾這樣說。
廣證恒生證券也表示,創新層將在信息披露有著更嚴格的要求,可能向主板上市企業要求進一步靠攏。
分層前后,股轉系統對新三板參與主體的監管將開啟“趨嚴”和“細化”模式。事實上,這一趨勢已經顯現了,近日有券商透露,股轉公司業務部5月20日以郵件的方式向多家券商下發了要對掛牌企業資金占用情況進行專項統計的通知,并且要求將統計結果在5月23日下午3點前反饋至監管員處。看來,占用著創新層的位子,想混日子沒那么容易了。
分層的意義:為后續創新鋪路,跟流動性沒半毛關系
正如上文所說,分層的意義在于為后續的公募入場、做市商擴容(允許非券商機構參與做市)、降低投資者準入門檻、引入競價交易甚至轉板等一系列利好打基礎。
分層并不能直接帶來什么,但沒有分層,一切都免談。
至于人們議論紛紛的“分層會帶來流動性改善嗎”這樣的問題,在此只想說,分層只是一種更為優化的管理設計,跟流動性沒有一毛錢關系。但分層之后,監管層后續或針對創新層推出更為便利的交易制度,而投資者也會因為優質標的遴選成本降低從而提高投資熱情,這也許會提高新三板的流動性。另外,政策推進符合預期,也有助于提升市場參與者的信心與參與度,緩解流動性緊縮壓力。
華金證券分析師王剛表示,分層的吸引力在于后續政策。分層之后,創新層紅利體現在創新層公司信息披露要求趨嚴以及創新政策優先實施方面。新三板流動性的改善關鍵在于政策創新,能顯著改善流動性的創新政策尚需等待,短期內還不具備推出的條件。分層制度的推出更多地起到規范新三板運行的作用,是為后續政策的推出做必要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