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規劃指出,將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國產汽車廠商的市占率也會逐步提升,目前車用LED供應商主要為OSRAM、Lumileds、鴻利等。汽車照明市場崛起為LED廠商提供新的市場機會。
那么2016上半年,汽車照明的發展如何呢?汽車照明又有什么黑科技?小編今天來為大家盤點一下。
三星新品Fx-CSP取得中小型車用前照燈計劃的訂單
2016年7月6日,據韓媒Money Today引用市調機構IHS資料指出,三星2016年第1季在LED封裝市場上,以2.41億美元的營收,拿下6.1%的市占率。僅次于LED業界龍頭日亞化學(Nichia)的14.1%以及二哥歐司朗(Osram)的8.1%,排名第三。
三星最近也推出CSP LED新產品Fx-CSP(Flexible Chip Scale Package),該產品使用樹脂作為基板材料,從一般車側燈到高光亮的前照燈等,只要是應用在汽車外觀的車燈皆可采用。三星指出,該產品目前已從全球車用零件廠商取得中小型車用前照燈計劃的訂單。

三星“Fx-CSP”LED汽車照明器件
“此次推出的全新Fx-CSP系列產品將為汽車照明領域帶來更多設計靈活性和更高性價比。”三星電子LED執行副總裁JacobTarn如是說。他還強調,“三星仍將繼續推出創新型LED產品和技術,例如多芯片陣列技術等,將為汽車LED照明產業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歐司朗“疲勞駕駛系統IR”和“自適應動態大燈系統ADB”
2016年6月16日-18日,歐司朗參展2016中國國際汽車論壇。攜14款高新技術產品參加展會,全面展示了當前汽車照明領域的最新產品和新技術。

自適應動態大燈系統


隨著技術的發展,汽車光源技術正經歷著重大革新,人們也越來越認識到汽車智能和主動安全的重要性。歐司朗展臺特設兩大技術應用體驗區“疲勞駕駛系統IR”和“自適應動態大燈系統ADB”,現場模擬駕駛環境讓觀展者切身感受歐司朗尖端的智能照明技術。
黑科技奔馳智能大燈
這款看起來像極了鷹眼的前大燈十分炫酷,你看到的類似眼珠轉動的效果,是它的主動轉向前大燈。這次主要說的就是這個眼珠內部的MULTIBEAM LED智能照明系統。
將鷹眼分解開
在眼珠內部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這個
三排84個高亮LED智能發光模塊
具體可點擊光一個智能大燈,奔馳就甩了互聯網造車企業幾條街?查看。
奧迪:可以做表情大燈
燈廠奧迪的車燈更是精彩了,今年甚至發布了可以發Kaomoji的車燈,將燈廠之名再度推向頂峰。
回歸奧迪玩燈的歷史,可謂相當精彩:
1992年,奧迪開始使用紅色LED燈。
1994年,奧迪A4裝載4燈制車頭大燈。
2003年,奧迪開始使用條紋狀LED燈。
2004年,奧迪開始使用白色LED燈。
2005年,奧迪開始使用全功能LED車頭大燈。
2007年,奧迪在A4上推出一字眼線車頭燈。
2009年,奧迪推出收款全LED大燈的豪華轎車A8。
2011年,奧迪在Sport Quattro概念車上推出激光大燈。
2011年,奧迪開始嘗試OLED車燈。
2013年,奧迪推出矩陣式LED大燈。
奧迪在4月1日“愚人節”公布了一項萌翻人的大燈新技術,矩陣式文字顯示LED大燈,該大燈可以做出各種文字表情。

做出各種表情并非只是為了賣萌,配備這個大燈的車在方向盤或座椅上裝有檢測脈搏與體溫的傳感器,根據你的身體情況提醒司機的同時,可以在大燈上做出相應表情,提示其他車輛。


數據統計,至2021年,新技術、新特性及新功能將助推汽車照明市場規模增長至277億美元!
國家統計局發布公報,截止2015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1.63億。而在短短10年時間里,中國汽車后市場銷售額已由2005年的880億元增至2015年的8000億元,持續快速的發展讓這個市場充滿了各種機會,國內飛樂音響、雪萊特及臺灣隆達電子、億光等大企業開始在踏足汽車照明領域。
在車燈部分,占據最大份額的也為外資或合資廠商如小糸、海拉、法雷奧、斯坦雷等。這些廠商大部分和上汽、北汽等一線車廠具有合資關系,供應關系較為固定,因此本土車燈廠很難切入。盡管如此,中國車燈廠仍在積極尋找進入機會,從技術門坎較低的內飾燈開始,逐漸轉向霧燈、尾燈等應用,最后再發展高毛利的大燈。

星宇股份與松下電器機電開啟合作
星宇股份5月9日晚間發布公告,公司今日與松下電器機電(中國)有限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產品及業務優勢,共同促進各自在LED汽車照明、汽車電子領域產品及業務的發展。
目前最大的本土車燈廠——星宇股份已經成功切入一汽大眾、一汽豐田、奇瑞等車廠供應鏈,并且合資品牌整車廠銷售收入占比70%以上、前照燈市占率接近7%。
除星宇股份外,大部分本土車燈廠仍以后裝及改裝市場為主,規模較小。但浙江天翀、浙江嘉利、南寧燎旺等車燈廠也在積極布局前裝市場,直接參與主機廠的新車型同步開發。
總體來說,雖然目前中國車燈產業仍然集中于少數幾個國際大廠手中,但汽車照明產業憑借高毛利和廣闊的市場潛力已經成為各家企業看好的重點。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突破,以及中國本土廠商的持續發力,市場的壟斷局勢有望逐漸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