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级在线_欧美一日本频道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精品视频9_欧美性生交大片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產業資訊 » 產業 » 正文

創新聚焦|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成長中的煩惱怎么破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2-27 來源:銳動源編輯部瀏覽次數:1446
   加強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研發機構和聯合實驗室,加強面向行業共性問題的應用基礎研究……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近日發布,在“建設高水平研究基地”中特別提到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這讓半導體照明聯合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理事長吳玲很是振奮,“《意見》不僅對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做出部署,也為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發展指明方向。”
 
  那么,我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現狀如何?面向行業共性問題的應用基礎研究路向何方?怎樣激活企業投身基礎科學研究的新動能?記者就此展開采訪。
 
  創新先行軍  持續發展還需加油助力
 
  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家組織高水平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聚集和培養優秀科學家、開展高層次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則是依托中央企業建設的一批設備先進、人才聚集、機制創新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7年9月,根據《依托企業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暫行辦法》,科技部對已通過驗收的第一批、第二批共99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評估。吳玲所在的半導體照明聯合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接受了為期5年的“評估大考”。
 
  “評估意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導向作用和科技創新能力。”吳玲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成立于2012年的半導體照明聯合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我國首個依托聯盟建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這個體制機制完全創新的公共研發平臺上,企業以項目資金投入,科研機構、大學和其他社會組織以研發人員和設備的使用權投入,推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先進技術標準研制緊密結合,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
 
  在談成績說變化的同時,吳玲并不避諱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成長中的煩惱,“首先,發展過程中缺乏國家和部委政策層面的穩定支持和資金層面的可持續投入。其次,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依托于國有大中型企業布局。”她解釋說,民營企業、中小型創新企業等特別是依托產業聯盟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占比很小,對顛覆性技術和產業變革而帶來的新興產業來說,創新主體弱小以民營中小企業居多,需要依托產業聯盟、產業鏈條上優秀企業共同投入的聯合研發模式。
 
  更為深層次的問題是,目前實驗室研發經費對于大企業來說,主要用于完善自身現有的產品和技術,前瞻性基礎研究和產業共性技術研究支持不足。吳玲說,由企業聯合投入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雖然克了部分行業共性關鍵技術,解決了支撐標準研制等行業發展等問題,但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共性關鍵技術投入還是不足,難以支撐企業和產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司長葉玉江表示,從整個科技創新的鏈條來看,基礎研究依然是短板,體現為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頂尖基礎研究人才和團隊較匱乏、投入總體不足、環境待優化四方面的問題。不僅是投入總體不足,投入結構也不合理,基礎研究投入主要靠政府而且主要是中央財政支持。
 
  攻堅行業共性問題   產業鏈到技術鏈存卡殼
 
  《意見》強調,加強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研發機構和聯合實驗室,加強面向行業共性問題的應用基礎研究。
 
  現實的情況是,國內基礎研究與企業的“天然斷電”成為常態。基礎研究成果的高度不確定,使得企業難以在短期獲得回報。然而,當企業進入行業技術前沿領域后,要解決卡脖子難題,就必須沉下心從源頭創新、攻關行業共性問題。
 
  “加強面向行業共性問題的應用基礎研究,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目前有三大難題待解。”吳玲坦言,一是缺乏可操作且開放共享的研發和中試平臺,無法實現企業和研發機構的協同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二是缺乏行業共性問題的應用基礎研究的創新鏈和創新體系,目前上下游企業協同研發的機制不成熟,缺乏必要的經費支持;三是創新的體制機制特別是人才支撐還不夠,無法聚集戰略性、引領性的全球創新資源。
 
  以半導體照明新興產業為例,不僅涉及基礎材料和芯片技術,還涉及光、電、熱、化學、裝備等領域,是典型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復雜系統工程。然而,我國現階段半導體照明企業規模小、研發投入少,研究機構力量分散,沒有統籌協調的機制,無法圍繞產業鏈打通技術鏈,解決制約行業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進而支撐產業發展。
 
  “單一企業或研究機構在人力和研發投入上,都無法與國際巨頭抗衡。”吳玲坦承,研究機構和企業間存在工程化技術驗證的“死亡谷”,造成基礎性、前瞻性技術無法轉化為企業經濟效益,無法實現技術對產業的引領。
 
  優化機制和環境  為基礎研究注入新動能
 
  推動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融通,通過應用研究銜接原始創新與產業化,是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一直努力的方向,也是《意見》在優化基礎研究發展機制和環境中強調的部分。
 
  《意見》提出,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產業化對接融通,促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創客等各類創新主體協作融通,把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等打造成為融通創新的重要載體。充分發揮企業特別是轉制科研院所在產學研深度融合中的作用,推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工程化,吸引國內外資金、技術,提升產業競爭力。
 
  “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中,政府投入占90%多,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投入較低。”科技部資源配置與管理司司長張曉原透露,隨著《意見》發布實施,中央財政基礎研究投入將進一步加大,除繼續大幅增加穩定支持外,2030年的重大項目實施將考慮基礎研究的長期部署,并且引導地方財政和企業社會力量增加對基礎研究的投入。
 
  那么,哪些具體舉措將助力企業投身基礎科學研究?為優化基礎研究發展機制和環境,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意見》提出了多個創新舉措。
 
  “比如完善分類評價機制,調動科學家、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支撐組建人才團隊國際化、投入模式多元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的新型研發機構,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形成研發、中試、應用各環節貫通的創新體系,激發基礎研究的需求和活力。” 在吳玲看來,《意見》明確提出創新政府管理方式尤為重要,在政策、項目、資金投入等方面形成合力,使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行業創新體系和環境建設上成為重要力量。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刊原創內容之著作權為「中國半導體照明網」網站所有,如需轉載,請注明文章來源——中國半導體照明網;如未正確注明文章來源,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復制、轉載、散布、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議 | 版權隱私 | 誠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意見反饋 | 網站地圖 | RSS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