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大學楊緒勇/張建華教授團隊聯合美國密歇根大學,在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Photonics》發表的最新研究中,通過創新的 "局部晶格軟化" 策略,成功突破單組分白光量子點 LED(sc-WQLED)的性能瓶頸,將其效率與壽命提升至商用水平,為環保型量子點技術產業化鋪平道路。
項目簡介
單組分白光量子點LED因低工作電壓、光譜穩定等優勢,被視為下一代顯示與照明的潛力選手。但長期以來,其發展受限于兩大核心難題:一是高效白光發光材料的缺乏,導致外量子效率(EQE)普遍低于2%,遠落后于有機白光LED;二是現有通過自陷激子(STE)產生寬帶白光的方案,始終面臨 "效率與穩定性不可兼得" 的困境——要么電荷傳輸能力差,要么結構易失效,嚴重制約器件性能。
針對這一 "卡脖子" 問題,上海大學楊緒勇/張建華團隊提出了局部晶格軟化新策略:通過鹵素離子(Cl?)異價摻雜ZnSe量子點核,在強共價鍵ZnSe基質中構建局部軟化晶格區域。理論計算表明,摻雜后形成的Zn-Cl離子鍵(軟化區)與Zn-Se共價鍵(剛性區)產生協同效應:軟化區增強電子-聲子耦合,實現高效黃光STE發射(525 nm);剛性區則保留了藍光激子發射(450 nm)和優異的電荷傳輸能力。這一設計從根本上解決了STE材料 "效率低、不穩定" 的固有矛盾。
核心成果
基于上述創新設計,團隊成功制備出Cl:ZnSe/ZnSe/ZnS核殼量子點,其光致發光量子產率高達83%。以此為核心的sc-WQLED器件,性能實現跨越式突破:
· 效率躍升:最高外量子效(EQE)達15%,平均10.5±2.6%,首次將 sc-WQLED效率提升至商用級水平;
· 超高亮度:亮度突破 26,000 cd/m²,滿足大尺寸顯示與高亮度照明需求;
· 超長壽命:在初始亮度100cd/m² 下,壽命(T??)超2500小時;
· 光譜穩定:在80–300K寬溫度范圍內無光譜漂移,保持了穩定的發射特性。
此外,該器件采用無重金屬設計,避免了傳統量子點中鎘、鉛等元素的環境危害,為 "綠色發光器件" 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
圖1:白色量子點的制備和結構分析
圖2:白色量子點的發光機制和光學性質
圖3:白色量子點的超快激子動力學和能帶結構
圖4:基于單組分量子點的白光發光二極管 sc-WQLED器件結構和性能
隨著消費電子對 "低耗、環保、高清" 的需求升級,無重金屬量子點技術正成為產業競爭的新焦點。
該項研究不僅填補了單組分白光量子點 LED 的性能空白,更通過創新的晶格工程策略,為光電材料設計提供了新思路,有望推動顯示與照明產業向 "更高效、更綠色、更低成本" 轉型,未來在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戶外照明等領域將展現廣闊應用前景。
【原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6-025-01716-y
(來源:上海大學紹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