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TCL股價再度暴跌近7%,李東生年內買入的TCL集團(000100.SZ)已經處于被套狀態。
高管增持、液晶放量、業績走高、股價攀升,在近乎完美的上漲邏輯中,老牌家電類上市公司TCL集團的股價K線圖演繹出了持續半年的“完美”上升形態。
然而,6月3日開始,TCL集團股價突然暴跌,短短6個交易日內股價狂瀉近20%。6月6日,董事長李東生“緊急”增持116.5萬股,隨后又刊出5月靚麗的銷售數據,但這些并沒能阻止TCL集團股價下跌的步伐。
日前,TCL集團發布公告表示,已與深圳市深超科技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圳深超”)簽署了國有產權轉讓合同,受讓后者持有的華星光電30%股權,受讓價約31.8億元,分兩期支付,2013年6月30日前和12月15日前分別支付50%的轉讓價款。
分析人士指出,深圳深超與TCL集團合資設立之初實際上相當于簽有“對賭協議”,TCL集團將須買入華星光電全部股權。這意味著TCL集團未來將需要超過50億元的資金。
李東生16次出手 暗謀股權融資?
李東生增持的目的毫無疑問是為了維護二級市場股價穩定,在業績向好的背景下,是否會動用股權融資收購華星光電值得關注。
2012年5月以來,李東升累計增持16次,合計增持超過5000萬股,其中在2012年的連續增持賬面獲浮盈超過50%。
李東升最近一次增持則在今年6月5日,其增持了TCL集團股份116.5萬股。此前幾個交易日,TCL集團股價出現斷崖式跳水。此后,TCL集團又連續釋放利好消息。
6月7日TCL集團對外公告,5月份銷售數據,業績形勢理想;在端午小長假之后,增持動作完成的第四個交易日,TCL又宣布緊急停牌,6月18日公告稱,子公司華星光電51億元債務被國資豁免。
統計顯示,2012年至今,李東生合計增持了上市公司股份5000余萬股。2012年的持倉均價約在2.1元,2013年的增持均價約為2.57元。6月以來,TCL集團股價的快速暴跌,已經將2013年增持的浮盈全部吞噬。
而在更早前的2011年6月25日,李東升曾減持TCL集團股票600萬股,交易均價為2.96元/股。減持之后TCL集團股價便一路狂瀉,從3元/股一線最低跌至1.71元/股。
“TCL一季報異常靚麗,但主要的利潤構成均來自液晶面板項目。其他通訊等產業經營依然萎靡。此前國企投資液晶面板的企業,比如京東方等公司業績波動劇烈,液晶面板單一項目抗風險能力值得懷疑。”一位私募人士表示,李東生增持的目的毫無疑問是為了維護二級市場股價穩定,在業績向好的背景下,是否會動用股權融資收購華星光電值得關注。
國資豁免51億債務背后
完全靠華星光電自身的盈利能力,很難消化折舊損失。類似這樣的特大型投資項目,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政府補貼。
分析人士推測,“根據與深圳深超的股權轉讓合同,本月底TCL即將履約支付首期近16億元現金,而公司一季報凈利潤僅為約3億元。根據與深圳深超簽署的協議,TCL將陸續收購全部股份,后續資金壓力極大。”
資料顯示,華星光電是TCL集團與深圳深超合資企業,投資8.5 代液晶面板生產線項目,總投資高達245 億元。
深超科技的實際控制人為深圳國資委。業內人士透露,由于液晶屏項目耗資巨大,地方政府給予大力度扶持,華星光電在土地、稅收、補貼等多方面享受優惠政策。
隨著兩年項目建設陸續進入投產期,去年四季度起,華星光電已經開始為TLC集團貢獻業績。今年一季度實現銷售收入33.6億元,實現凈利潤4.1億元。雖然業績報表喜人,但部分業內人士依然存在疑慮。
“液晶面板投資巨大,一條8.5代項目總投資約在250億~300億元之間。雖然現在銷售形勢較好,但不能忽略的是,巨大的基礎設施投資背后,每年同樣會產生極大的設備折舊費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家電行業研究員告訴記者,京東方旗下的8.5代項目僅設備投入就達到約200億元,按5年的折舊期計算,每年折舊產生財務損失就超過40億元。
華星光電按照資產預計使用壽命確定折舊年限,其中生產設備折舊期為7年,動力配套設施折舊期為10年,廠房建筑物折舊期為30年。“華星光電與京東方投建的8.5代項目接近,雖然折舊時間略長,但年均折舊損失預計也會達到20億~30億元的水平。”前述研究員判斷。
那么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華星光電的盈利狀況,又能否對沖掉設備折舊損失呢?
“完全靠華星光電自身的盈利能力,很難消化折舊損失。類似這樣的特大型投資項目,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政府補貼。”這位研究員進一步表示。
根據公告,華星光電一季度實現的4.1億元利潤中,其中經營性利潤占到3.5億元,剩余的6000萬元則源自政府補貼。
6月19日,TCL集團稱,深圳深超同意豁免華星光電第8.5代TFT-LCD項目51億元人民幣的債務。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該筆委托貸款豁免屬于一項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確認為遞延收益,并在相關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配,計入當期損益。
按照TCL集團與深圳深超簽署的協議,項目達到二期量產目標后 5 年內的適當時期,公司有權要求深圳深超轉讓其所持有的項目公司全部或部分股權,深圳深超也有權要求TCL集團收購項目公司全部或部分股權,雙方均不得拒絕。
隨著華星光電項目的順利推進,回購股權給TCL集團帶來一定資金壓力。
液晶面板生產線升級壓力
在短期消費波動之外,市場對華星光電主推的8.5代液晶屏的生命周期也存在一定質疑。
華星光電儼然成為TCL戰略中分量最重的一枚棋子。
今年一季度TCL集團子公司華星光電液晶面板業務實現凈利潤4.1億元,經營性盈利3.5億元,占到了TCL集團業績比重的75%。除華星光電“一枝獨秀”以外,TCL傳統的平板電視、移動通訊業務表現則不盡如人意。
“TCL股價的突然暴跌,直接原因是6月國家家電補貼政策結束,導致市場預期下降。”前述研究員告訴記者,更深層次上,TCL集團與地方政府斥巨資打造的8.5代液晶屏生產線,雖然進入了收獲期,但今年二季度國際液晶面板價格出現回落,未來業績能否延續高增速仍待觀察。
截止到5月31日,限期一年的家電節能補貼政策宣告終結。在這一年期間,國內平板電視消費市場得到有效刺激,特別是在5月,平板電視集中放量。業內認為,三季度平板電視消費將出現回落,上游液晶面板的需求也將放緩。
根據DisplaySearch推出的研究數據,6月行業價格環比下降約1美元,同期華星光電32 英寸opencell 液晶面板(已完成實裝制程后的面板)的報價環比5 月基本持平。市場擔憂在家電補貼結束的背景下,需求減弱,華星光電產品價格存在下調可能,從而引發6月初TCL股價的大幅暴跌。
在短期消費波動之外,市場對華星光電主推的8.5代液晶屏的生命周期也存在一定質疑。
“8.5代屏主要應用于46英寸以內的中小尺寸平板電視。目前日本夏普等巨頭產品線已經更新到了9代水平,適用于50英寸以上的超大屏幕。”前述研究員判斷,液晶屏更新換代極快,國內企業步調明顯落后于國際。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賀在華則判斷,由于目前大尺寸液晶面板是帶動面板產業復蘇的主要動力,因此面板廠商新投產的生產線的世代也在逐漸提高,不過8.5代線已足以應付當前市場需要。
“液晶面板生產線的世代指的是基板的切割尺寸,世代越高,相應的經濟切割尺寸越大。不同的代線產品技術相同,差異在于生產工藝,另外會影響單位生產成本。從近年來國內面板廠商的發展情況來看,未來根據市場需要,國內企業將會擇機投產世代更高的生產線。”賀在華分析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