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日亞公告稱,日亞在德國杜塞道夫地方法院控告億光及其德國子公司Everlight Electronics Europe GmbH侵權一事,杜塞道夫地院已于2013年9月3日作出裁決,判定億光的6款白色LED產品侵犯日亞擁有的一項YAG專利。杜塞道夫地院認同日亞的請求,包括億光須停止販售遭控侵權的產品并且賠償日亞因遭侵權而蒙受的損失。
針對此事,億光也在官網指出:本公司堅信日亞德國專利應屬無效,且已經于2012年3月在德國聯邦專利法院(Federal Patent Court)對上述日亞德國專利提起專利無效訴訟,預計2014年2月判決;另外,對此德國杜賽朵夫地方法院(Düsseldorf District Court)的一審判決結果,本公司深感遺憾,將不排除向其上級法院提起上訴。
日亞7年跑全球告億光戰爭血淚史“一匹布長”
日本日亞化學公司(下稱“日亞”)是著名的LED芯片制造商,長期以來一直都是藍光LED和白光LED的市場霸主,在藍光LED和白光LED產品獲得了遠遠超于一百億美元的銷售額。而其與臺灣億光的愛恨情仇已糾結多年。日亞就像億光的舊情人,很愛滋事生非,似乎專挑億光的不是。日亞有多恨億光?早在2006年前,日亞便“盯”上了億光,陸續控告億光,而億光采取的策略則是在全球主要LED市場對日亞提出專利無效舉發。
多年來糾紛多和解少
2011年9月1日日亞于東京地方法院遞狀控告LED封裝大廠億光侵權。指控億光制造、并在日本商店ChipOneStop販售的白色LED產品(產品型號GT3528系列)侵害日亞第4530094號專利權。28日億光表示,ChipOneStop非億光在日本的客戶,雙方更不曾有過交易,并繼續采取在全球主要LED市場對日亞提出專利無效舉發。
2011年10月4日日亞指控大阪商Tachibana Eletech進口銷售億光生產的白光LED侵權,向東京地方法院提起訴訟,要求Tachibana Eletech及停止億光侵害及損害賠償。指控稱,由Tachibana Eletech進口至日本販售的臺灣億光生產的白色LED產品(GT3528系列、61-238系列),侵犯日亞專利JP4530094。2011年10月20日臺灣最高行政法院判決億光勝訴,并駁回日亞上訴案,日亞不得再上訴。至此,億光已陸續在全球進行專利無效舉發,已累計對日亞提出21件專利無效。
2011年12月1日億光向東京地方法院提起訴訟,訴請日亞停止散布關于億光之不實侵權指控,請求停止此一不公平競爭行為,并要求賠償等。億光說,這只是開始,接下來會在其他各國提告。之后,億光決定主動出擊,控告日亞以專利侵權訴訟及發布不實新聞稿為手段,企圖影響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
2012年4月18日日亞在德國以專利EP0936682,控告億光侵犯LED氮化合物半導體和熒光粉之專利。億光立即回擊,2012年4月19日億光在美國密西根州地方法院,再告日亞侵害其專利權,訴請法院禁止日亞之侵權產品進口美國,并請求賠償。
2012年4月27日日亞在德國Dusseldorf地方法院控告億光在德之子公司Zenaro Lighting GmbH(“Zenaro”)及其在德經銷商REGO-Lighting GmbH,侵犯Nichia的YAG專利EP936682(DE69702929),也就是LED白光燈管。2012年5月8日日本特許廳做出日亞專利JP3503139無效審決,審決內容包含該專利JP3503139之主要請求項無效,限縮該專利之權利范圍。5月24日億光宣布,針對日亞所持有的JP3503139專利,向日本特許廳提出舉發無效審判請求,經特許廳審判結果,確立同意億光之主張,并同時正式發布審決通知。
日亞對億光的日本客戶立花電子提告藍光LED專利侵權案(JP2780691),2012年12月4日經日本法院判定駁回。簡單來說,日亞敗訴。
訴訟案情一波三折
2013年8月22日,億光宣布,與日亞藍光LED專利訴訟再次獲得日本特許廳作出日亞專利無效的審決。同日,億光股價盤中黑翻紅,終場小漲0.11%,以47.2元作收。但好景不長,9月9日,日亞指出,日亞在德國杜塞道夫地方法院控告億光及其德國子公司Everlight Electronics Europe GmbH侵權一事,杜塞道夫地院已于2013年9月3日作出裁決,判定億光的6款白色LED產品侵犯日亞擁有的一項YAG專利。根據日亞新聞稿指出,億光遭判定侵犯日化YAG專利(EP936682)請求項1(就是以GaN藍色晶片搭配YAG螢光粉)的6項白光LED產品型號分別為SL-PAR38/B/P17/30/E30/ND、67-21/QK2C-B56702C4CB2/2T、67-21/QK2C-B45562C4CB2/2T、45-21/LK2C-B56702C4CB2/2T、45-21/QK2C-B45562C4CB2/2T、SMDLowPowerLED61-238/LK2C-B56706F4GB2/ET。
此外,日亞指出,杜塞道夫地院認同日亞的請求,包括億光須停止販售遭控侵權的產品并且賠償日亞因遭侵權而蒙受的損失,同時,億光須從顧客端回收侵權產品、并銷毀所持有與占有的侵權產品,日亞也在新聞稿中提及,億光可以再提出上訴,因此,上述回收與銷毀等判決并非最終定案。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日亞并指出,杜塞道夫地院并撤銷億光藉由已向德國聯邦專利法院提起“專利無效訴訟”為由而申請中止侵權訴訟手續的請求,億光所提的“專利無效訴訟”主要是針對日亞上述YAG專利,德國法院目前尚未對該訴訟作出判決。
針對此事,億光也在官網公布訊息指出:本公司堅信日亞德國專利應屬無效,且已經于2012年3月在德國聯邦專利法院(Federal Patent Court)對上述日亞德國專利提起專利無效訴訟,預計2014年2月判決;另外,對此德國杜賽朵夫地方法院(Düsseldorf District Court)的一審判決結果,本公司深感遺憾,將不排除向其上級法院提起上訴。
專利之戰由來已久
便是如此,日亞與億光專利之戰由來已久,且成為了中國臺陸與國際大廠專利戰的典型例子。
LED專利話語權掌握在歐美日國家及地區手上是毋庸置疑的事實,當國際大廠們向我國企業發起沖擊,我方多半會處于不利之境,且敗訴居多。面對國際巨頭的頻頻發難,該如何防守,如何捍衛自身利益?從億光的態度來看,堅定反抗到底似乎是唯一出路。自然,億光也是有底氣在先,缺乏實力的企業也許就只有立馬舉手投降了。
LED專利戰大開殺戒切忌“見了洋人矮三分”
時至今日,越來越多事實表明,專利已成為各產業中企業之間幕后的一種戰爭武器,也是企業之間競爭的核心內容和攻擊對手最犀利的武器,在LED照明領域也不例外,同樣是贏得話語權和優先發展權的重要力量。但一家企業難以壟斷全部專利,需要尊重他人智慧財產權,也要保護好自己,這個過程處處皆是學問。
眾說紛紜專利戰
目前,LED照明產業核心技術多為美國、日本和歐洲的企業所掌控,他們不僅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而且擁有全球LED照明產業鏈上游區域80%~90%的原創性發明專利,而目前大陸申請多為周邊專利,核心專利缺乏。
首爾半導體大中華區銷售總經理李劍明表示,“憑借擁有大量專利并與主要LED企業間達成的交叉許可,首爾半導體最終實現技術獨立并提供客戶獨一無二的技術支援。我們視研發為未來,視專利為競爭力。”可見LED專利的重要性。晶元光電智權處處長郭孟君女士認為,任何一個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都可能遇到專利問題,“當某個產業漸趨重要,在競爭態勢嚴峻的情形下,專利戰或商標戰自然而然會成為企業運用的武器。”“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中國企業今天的漠視,將在未來付出代價,因此在采訪中她向企業提出忠告:“必須正視這個趨勢,并作好準備。”
更有業內人士認為,如今專利戰如此激烈并不是壞事,經濟發展需要一個過程,專利戰一定程度上也能引起國家和企業對其的重視。過去,中國對專利是不太在意的,但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與國際接軌的趨勢,中國已經慢慢對“專利”這個名詞重視起來。
業內人士指出,巨頭們的專利互授已成為了其全球戰略的一部分,也成為了國際專利之爭的大勢所趨,巨頭們的聯手,無疑共同筑起一座專利之墻,墻外的企業不免有些如履薄冰。飛利浦Lumileds亞洲區照明市場總監周學軍介紹,國外企業不斷加大在華申請專利的數量,肯定會使中國LED專利受到威脅,因為國外企業能在中國申請專利,就說明目前中國企業還沒有這樣的專利并將失去這一專利。但是,大陸企業應調整心態,國外企業申請專利并不是用來打壓大陸企業,只是用專利鞏固自身產品的市場地位和競爭力。倘若中國企業能擁有自己獨有的專利,然后再跟其他企業去交換,等企業擁有了出色的專利,其他企業就會與其進行交易,就等于有了市場競爭的籌碼。
掩耳盜鈴不可取
然而,在專利保護上,企業的抓緊自主研發的同時,專利保護意識的提升,也應該是雙線并存的。縱觀專利“戰事”,主角依然是一些有“家底”的大廠,專利之戰更多的是有資格者的游戲,其他則更多是避之唯恐不及。更有業內人士認為中國人有一個很大的心態誤區,就是“見到洋人就自認為矮了三分”。專利訴訟戰是不能規避的,對于國外的企業,我們應該要主動挑戰,而不是被動應戰,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業界也呼吁,中國企業在專利問題上切不可“掩耳盜鈴”,應該重視起來,有所準備的應付必將到來的事情。對于大陸企業而言,了解專利態勢、加強專利預警顯得尤為緊迫。當然,要想主動迎戰,底氣十足,還是要從自身先做起。御敵先強身。
事先立項檢索了解陷阱國內LED企業緊急行動中
“強身”所要做的努力不外乎加大自主研發力度、引進培養技術人才等,都是老生常談了。像億光這樣底氣十足,有壓迫即反抗的企業,在國內尚屬少數。這便證明了大多數國內LED企業自身就認理虧,外人再怎樣吶喊呼吁要鉆研技術也無濟于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是他們的信念。依靠抄襲剽竊他人創意與專利,賺到錢即抹鞋底走人,這樣的企業注定走不遠。
利亞德國星出擊
幸而,也有部分企業及地區意識到“強身”的重要性,并逐步采取了一系列主動出擊行動。
7月23日,利亞德公告稱,近日公司陸續取得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五項專利證書,分別是LED顯示板及LED顯示器,同步異步一體化LED大屏幕控制系統,LED面板電視圖像顯示裝置,連接裝置、LED顯示單元及LED顯示系統,LED電視。
無獨有偶,9月6日,國星光電公告稱,公司于近日取得兩項發明專利,并獲得了由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專利證書,分別為功率LED散熱基板與功率LED的制造方法及其產品、表面貼裝型功率LED支架制造方法及其產品。
廣東東莞率先試點
我國國內也正在主動出擊、緊急行動。9月3日,東莞市知識產權保護協會2013年理事會在松山湖舉行。會上,東莞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透露,去年東莞共處理專利行政案件73宗,同比增長218.2%。其中,專利侵權糾紛案件16宗、假冒專利案件56宗、違法提供專利服務案件1宗。處理期限內結案率達100%。連續兩年多沒有當事人提起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
東莞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東莞有1000多家LED企業,數量很大。此前,設立的LED專利聯盟是東莞首個行業專利聯盟。聯盟設立后,成員會共建專利池。”該協會正以LED專利聯盟為試點,逐步摸索建立成員可互許專利,甚至以較低的價格獲得專利許可。該協會正以LED專利聯盟為試點,逐步建立適合東莞重點行業和產業的專利聯盟體系。東莞LED聯盟的主要任務是為聯盟成員提供專利保護,建立LED專利數據庫、專利導航體系、平臺和預警機制。確保分工,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攻關并申請專利,或購買相關專利,獲得的專利在聯盟內免費許可。
購買專利值得關注
除了東莞市,在廣東LED密集地區,如佛山、惠州、江門、中山、深圳等,幾乎都有專門或相應的機構為LED企業提供專利服務,幫助企業規避專利風險。上述協會提到了“購買專利”,這一概念在LED業界似乎還少有人關注。其實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購買專利是許多企業常有的行為。
不同階段不同策略
在此基礎上,LED企業可以依法應對涉及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和法律訴訟,研究先進技術,準確判斷市場發展趨勢,完成專利規劃申請,這樣才能夠有機會獲得核心專利,促進中國LED產業占領LED專利的制高點。
例如,對于一個LED企業來說,在企業發展的不同時期,可以制定不同的專利策略。專利策略最好能領先于企業的研發規劃策略,在企業技術立項之前,就開始進行立項專利檢索,發現專利壁壘,規避專利陷阱,避免產品采用了他人專利權,從而通過專利規劃指導技術研發的規劃方向。
專利策略必須落到實處,不能只抓數量不顧質量,單純的專利證書永遠不可能為LED企業帶來市場價值。
專利策略只有注重運營,才能使得專利產生真正的經濟效益,從而實現為企業帶來專利價值。
“中國制造”耍小聰明生存艱難系“自作自受”
國際LED大廠為難中國企業并非個案,日亞與億光的戰爭只是較有代表性而已。面對歐美日強勢企業的全面圍剿,中國本就處于先天性劣勢地位,技術、創新方面等都較為薄弱,歐美日國家和地區又掌握著絕對話語權,甚至標準都是他們制定的。長此以往,本就在夾縫中艱難生存的中國LED出口企業境況將會更加艱難。
然而也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LED企業之所以落入如此尷尬境地是“自作自受”。
在缺乏自主研發產品的大環境下,“中國制造”已一手將自己推進了讓人第一印象即是“山寨品”的漩渦中。近日新浪熱門微博中,有一條久久不沉。一位名為“林萍在日本”的用戶這樣寫道:“如何改變中國產品質量?把made in china改成made in prc,日本人以為是西方某國的就去買了,電視與維特上的日本人連呼上當,智商不夠用了,壯哉我P.R.C!”并配了很多日本消費者在網絡上吐槽中國制造品質的截圖。
自然,這只是一些商家為了規避“中國制造”名聲帶來的壞影響,而采取的迂回戰術,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產品的質量。但事實上,這樣的做法,恰恰是在加劇“中國制造”在世界的壞聲譽,最終損害的仍然是企業的利益。當消費者發現上當受騙時,防備心會加重,LED企業想要立足于國外市場更是難上加難了。
更有一些企業在開疆拓土時,一心撲在開發市場上,縱容質量不過關、指數不達標的產品流入市場,對抄襲一事更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一旦聲譽損壞,便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并進一步導致國際大廠繼續發難,造成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