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中國以LED為代表的光電產業取得了飛速發展。但由于行業標準缺失,造成市場上產品性價比相差懸殊,相應的技術規范、檢測手段缺乏,無法保證產品質量,節能的效果也無法保障。LED標準體系缺失,還造成LED照明相關產品種類繁多,產品魚目混珠,良莠不齊,最終導致LED照明行業的不規范發展。
LED產品再曝質量問題
2014年1月24日,國家質檢總局公布了2013年LED照明產品質量國家監督專項抽查結果,Mikia明凱照明、DELIXI、北光、和諧光電、Unilumin、HOYOL等品牌產品上不合格名單。
據了解,質檢總局本次共抽查了北京、山西、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湖北、廣東、四川10個省、直轄市82家企業生產的108批次LED照明產品,產品范圍包括LED筒燈和普通照明用自鎮流LED燈。主要依據GB7000.1-2007《燈具第1部分:一般要求與試驗》和GB24906-2010《普通照明用50V以上自鎮流LED燈安全要求》等標準要求,分別對結構、外部接線和內部接線、防觸電保護、耐久性試驗、耐熱、耐火、標志、互換性、機械強度、電源端子騷擾電壓、輻射電磁騷擾、諧波電流等項目進行了檢驗。
根據抽產結果顯示,共有21家企業生產的22批次產品不符合標準要求。不合格項目涉及標志(安全)、電源端子騷擾電壓、輻射電磁騷擾、互換性、外部接線和內部接線(外部接線截面積)、機械強度、耐熱等。
從企業被曝出的問題可以看出,產品問題大多集中在互換性、外部接線和內部接線、標志(安全)、電源端子騷擾電壓幾個問題。承檢機構是國家或地方的檢測認證機構。LED照明產品再曝出質量問題,一方面是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在產品的研發制造和生產中沒有嚴格按照相關標準生產;但另一方面,也從側面反映出了整個行業發展中的問題。國家標準的缺失、檢測認證體系不完善、市場混亂、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等。
標準不少但該以哪個為準?
近些年,我國從國家到地方都對半導體照明標準化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各級單位標準制修訂工作進展較快,我國半導體照明與LED標準已基本覆蓋產業鏈的各個環節。
對于這些標準的頒布,業內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已發布的這些國標、行標僅適用于傳統照明產品,LED照明產品不適用,基于這種指導思想,得出了從LED電源到LED照明產品,都未有一套國家或者行業標準體系。質監局對LED的監督也只是根據常規應用指標,而拿不出依據來評判哪個好,哪個差,但是LED的節能效果是明顯的,如果作為裝飾燈,LED比節能燈節能60%至80%,照明場合節能40%至50%。但LED的光衰(光亮度衰減)也是明顯的。
國際上許多標準化組織都制定了各類標準,體現了充分重視標準化的局面,但其中有些標準、規范出現重復和矛盾的問題,特別是某些應用受傳統行業影響和標準技術接口的束縛以及存在技術上的盲區而造成標準不科學的問題。
標準本應該具有惟一性,但是LED行業卻出現了多個標準和體系,企業對標準并不熱衷使用,當前LED照明產品組件大多以非標準化的形態存在。標準缺失導致產品設計無據可依,產品技術形態混亂導致上下游配套難,阻礙了產品的大規模應用和產業發展。
LED檢測認證企業何去何從
自2013年9月1日起,所有進入歐盟市場的LED照明產品必須符合歐盟新的能效標準,才能加貼CE標簽。新指令的實施致使檢測認證規則也出現了新的變化。面對新的指令要求,如何才能有效快捷通過相關測試認證?眾多LED企業表現出了諸多困惑,而更讓業界困惑的是眾多國內及國際知名檢測認證機構對新的ErP能效指令的理解及測試方式也各不相同,相當混亂,亂象叢生,令LED產品出口企業不知如何選擇。
在國外,檢測行業是市場化運作非常成熟的行業,但國內情況并非如此。按照參與者的不同性質劃分,中國檢測市場上有三股力量在角力:一是國有檢測機構、一是外資檢測機構、一是民間檢測機構。在入市前中國并未放開檢測市場,而隨著國內檢測行業向民營資本開放,接著又完全向外資開放,中國檢測業的“新兵”開始攻城略地,搶占市場。市場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比如LED照明產品普遍存在著測試數據不準確的問題,各大檢測機構一直在努力,卻困難重重,技術上無法解決,從而造成了很多貿易上的問題。
另外,LED檢測認證的收費價格也是五花八門,差距之大,達到5倍之巨!從深入各檢測機構了解的情況看,目前市場上主流的測試價格有兩種。第一種是8000-10000元不等,全部測試在專業權威的檢測認證機構做,檢測機構提供一站式服務。第二種是2000-6000元不等,一部分測試甚至所有的測試全部放在LED產品制造企業進行,檢測認證機構進行所謂的目擊測試,或者干脆認可LED產品制造企業提供的數據,直接依據這些數據蓋章出報告。這種行為相當的不負責任,而且后果很嚴重。
創新標準認證體系時機已到?
為了盡快改善半導體照明市場混亂、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現狀,共同打造政府采購與消費者市場選擇的信心標簽,以此支撐國家相關政策的落實,進一步促進半導體照明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由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CSA)與方圓標志認證集團產品有限公司聯合推出ELI(EfficientLightingInitiative)全球高效照明產品認證,該認證是以中國為主導運作的國際性照明產品能效質量認證項目,旨在突破區域的限制,達到推廣優質高效照明產品,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的。
ELI認證模式分為產品檢驗(ELI認可的實驗室測試報告或進行產品抽樣檢測)、現場檢查(對企業設計能力、產品質量保證能力、一致性進行檢查)、獲證后監督等三個部分。目前,LED筒燈、反射型自鎮流LED燈、LED路燈/隧道燈、自鎮流非定向LED燈、裝飾照明用LED燈等已經通過了LED高效照明產品認證,后續將陸續開發LED模組、接口、控制裝置、電源等認證項目。
ELI技術規范是根據公開透明原則,廣泛征求意見后形成的;ELI提供自愿性認證技術規范/標準,定位20%產品能滿足規范/標準的要求;標準的制修訂邀請采購商、生產商等參與;ELI并非提供最低標準。
CSA常務副秘書長阮軍表示,與國內其他認證相比,ELI認證的特點是產品質量認證,除了采用國家和行業已有標準外,ELI認證還將積極采用聯盟聯系產業界制定的聯盟標準,此外,還通過及時更新來反映技術發展與市場應用需求,適用性更好。因此,從實用和適用兩個層面,ELI認證都十分適合LED照明自身的發展特性。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盠ED產品質量問題的頻出,需要警醒的除了企業本身外,相關機構、組織等也應反思,造成目前產品質量問題的根源是為何。是否有著比較規范的市場秩序,企業是否擁有一個統一的、科學嚴謹的標準參照體系、是否給企業建造了一個完善的產品認證體系……
就如方圓認證總經理李鐵男所言:抓質量要有兩個層次考慮:第一要把提升質量作為最核心要素抓好。核心要素就是標準、檢測,依據標準和檢測實施認證制度;第二,做為肩負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責任的LED企業,要有使命感,要瞄準國際市場,要積極提升中國LED產業的國際影響力。從認證角度來說,一定要跟產業一起發展,要在認證制度建設上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們要構建完整的新型認證體系服務于企業,針對港澳臺,針對亞洲發展中國家,針對世界上發達國家制訂不同的策略,實現協調互認,與產業一起把中國的LED產品質量提升上去,不僅要中國人放心,更要讓全世界的消費者放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