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星光電二期項目于近日正式開工建設,目前處于主體結構施工階段的工程,計劃于2015年5月投產、同年6月量產。
華星光電一期項目所創造出來的業績也早已令全球同行瞠目。一期項目從打樁建設到開始量產只用了19個月的時間,2013年實現營業收入155.6,稅后凈利潤22.6億。
華星光電副總裁車漢澍告訴記者,2014年該公司在增加瓶頸設備、改善瓶頸工藝后,第一期生產線產能預計能達到單條生產線極限,超過原有設計40%,二期生產線采用的是比一期更為先進的技術,預計2016年可以達到設計產能月產10萬片玻璃基板,屆時兩條生產線加起來年產值可達400億元。
二期設計產能月產10萬片玻璃基板
記者了解到,華星光電一期項目投產后產能快速爬升,僅用10個月的時間提前3個月完成產能及良率的爬坡;2012年12月,通過生產工藝優化,產能達到月產12萬片;目前已經達到月產13萬片的產能,比設計產能增加了30%。
在產能之外,華星光電一期項目EBITDA(息稅折舊前利潤)、產品良率等衡量公司生產運營的關鍵性指標全年領先不少全球同行業企業。2013年華星光電實現營業收入155.6億元,稅后凈利潤22.6億元。
而這一數據還將攀升,車漢澍表示,2014年該公司在增加瓶頸設備、改善瓶頸工藝后,第一期生產線產能預計能達到單條生產線極限,超過原有設計40%。而二期建成投產后,設計產能為月產10萬片玻璃基板,預計將增加年均生產總值170億元,年均凈利潤14.2億元,預期未來十年累計可增加稅收183.7億元。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工業產值增加1100億元,其中深圳地區帶動工業產值325億元。
據介紹,計劃總投資244億元的項目二期資金來源于自有資金和社會融資。目前項目推進順利,二期生產線將導入氧化物、OLED等新型顯示技術,主要產品類型也將增加,“產品技術已研發成功,并成功研制出各類型樣品,等待在二期生產線上大規模檢驗即可。”車漢澍表示。
重點配套項目進展順利
2013年華星光電一期項目滿產滿銷,設備利用率幾乎接近100%。其產能提速,直接沖擊了日韓臺灣幾個巨頭的市場,打破了價格壟斷,中國彩電廠商的“缺屏之痛”得以緩解。
記者了解到,盡管國內需求量巨大,但由于長期日韓的價格壟斷,國內電視機生產企業只能在不多的空間中掙扎求生存。目前,華星光電的客戶中TCL多媒體用量占到40%左右,余下的是韓國三星、LG接以及創維、康佳、長虹等幾個國內品牌和國內各類代加工企業。
喜歡看速度滑冰的車漢澍用彎道超車來形容華星光電面對的行業競爭,以及所選擇的路徑。“人家已經在前面滑,而且能力不比你弱,要想不違規超過去,只能彎道超越。”雖然單條線運營效果不錯,車漢澍也強調上馬第二條生產線的時不我待,“不少同行業企業有多條8.5代生產線,我們要抓緊時間。”
而華星光電的擴大產能也將直接帶來連鎖反應。為更好地配合華星光電的發展及中國市場對8.5代TFT-LCD平板顯示器用顯示屏材料的需求,旭硝子項目已開展二期擴建,計劃于2014年12月竣工投產,屆時產能將翻倍增加至約350萬片/年。此外,空氣化工產品(深圳)有限公司項目,用地面積14410平米,項目計劃總投資2.86億元,預計產值1.69億元,預計稅收0.23億元。項目一期計劃2014年3月投產,設計年產液氮14.4萬噸、氣氮3700萬噸。項目二期計劃今年3月開工,8月竣工。它的投產將有效滿足華星光電為首的國內半導體、液晶面板等行業飛速發展對超高純氣體需求。
依托華星光電這一超大型重點產業項目,光明新區高標準規劃5.4平方公里的“光明國際平板顯示產業園”產業集群效應正在顯現。
政府扶持讓公司一開始就輕裝上陣
談起華星光電的快速發展,車漢澍用“人努力,天幫忙”俗語來形容。
他告訴記者,一方面得益于公司有一個很好的技術、生產管理、綜合運營管理團隊,“2013年公司確立了三合主題,即組織的契合、流程的整合、文化的融合,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據了解,華星光電匯聚了臺灣地區、韓國及國內享有較高知名度的頂尖技術人才和大量各級優秀人才,目前,公司擁有各級人才5000余人,其中技術、研發、管理人才接近2000人。
快速發展的另一重要原因,車漢澍歸納為政府的大力扶持。“這個行業是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型,任何一家企業都很難承擔這么大、高風險的資金投入。政府財政資金的投入讓公司一開始就輕裝上陣。”
對于落戶在轄區的巨頭華星光電,光明新區則成立了華星光電項目專責工作小組,開辟綠色通道,提供了貼身式、保姆式服務。車漢澍告訴記者,在二期項目剛開工時,曾面臨施工車輛進出、大型建筑材料堆放等問題,在新區政府的協調下,及時為公司開通車輛的臨時進出口和停放區。“經常是由新區領導帶隊,召開現場會解決問題,這極大方便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