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傳出“16家中山燈飾廠被告侵權”消息,“專利海盜”打劫企業驚現燈飾照明行業,很多企業紛紛中招,其背后凸顯出行業知識產權保護普遍缺失的現狀。“專利海盜”的狡猾,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薄弱,導致很多企業面對打劫行徑時茫然失措,最后淪為受害者。甚至產生一種新的流行邏輯“抄得成功、抄得出色、抄得沒人告就是牛逼”。“專利海盜”橫行,企業遭受打劫,燈飾照明知識產權保護已成焦點。
國產燈飾欲出海專利“內功”待積蓄
隨著燈飾照明行業全球化進程,知識產權日益成為燈飾行業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企業品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從提燈走天下的行商,發展到現代燈飾賣場林立的商貿平臺;從規模不斷擴大的照明品牌,發展到引領中國燈飾設計的藝術潮流。燈具制造技術、營銷方式、管理服務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演變著。
以古鎮燈飾為例,古鎮燈飾起步于1982年,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其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燈飾生產基地和銷售市場,產品出口到13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授權“中國燈飾之都”的榮譽稱號。截至2013年,古鎮鎮專利申請量共13072件,年均增長31.5%%uFF0C專利授權量共8537件,年均增長39%%uFF0C每年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均居全中山市第一,企業創新能力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得以大幅提升。市法院在維權中心還建立了知識產權巡回審判庭,將專利行政執法和司法審判搬到了企業的“廠門口”,使專利案件結案時間大大縮短至一個月內。同時,為進一步提高燈飾企業的設計能力,古鎮還建立燈飾專利展示交易中心、燈飾照明創新設計中心、古鎮燈飾設計學院等平臺,并引進意大利、西班牙、波蘭等歐洲先進燈飾照明設計團隊資源為古鎮燈飾照明企業開展產品設計提供技術支撐和設計服務,但其中關于燈飾設計和燈飾藝術文化等“飾”的元素卻始終根植在整個行業的靈魂深處。
在海外特別是歐洲等成熟市場上,知識產權及專利一直是懸在國內廠商頭上的一把劍。歐洲知識產權法可阻止進口商品進入歐洲市場,各國各自的知識產權法也可以阻止進口商品進入當地市場。從根源上講,要想掌握核心專利技術,需要企業的積累及國內燈飾行業的積累。
燈具行業猖狂抄襲,企業知識產權薄弱
目前,許多燈飾企業甚至行業內的翹楚,也常常由于“抄襲”而遭受嘲笑,甚至出現一些可笑的謬論,如:“抄得成功、抄得出色、抄得沒人告就是牛逼”、“抄襲乃創新之母”、“抄本國人不對,抄外國人無罪”……這就是當下社會之怪狀。這與企業并未認識到知識產權的重要性,而是單純注重眼前利益,妄圖單純依靠模式、渠道密切相關。
對企業而言,價格和營銷渠道等競爭手段處于下風并不致命,可一旦陷入專利訴訟則存在生存危機。業內資深人士表示,國內許多燈飾企業通過價格戰、概念戰、渠道戰等營銷手法搶占市場,更多地只關注成本、價格等方面。一款新設計的燈具推出,沒幾天時間,各式模仿版本則遍地開花。對專利這種事關長遠、涉及基礎等事項關注不足,缺乏周密有效的戰略部署,這與企業對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及知識產權本身的特點有關。
殘酷的現實也許已感到筋疲力竭,可強大的求生欲望讓我們多數成不了伯夷、叔齊。中山市琪朗燈飾廠有限公司研發總監曹雪山講到,好的設計都是來之不易的,只有更好地尊重設計和保護知識產權,才能讓廠家和商家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沒有侵權,就不需要維權,維權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希望維權及產業規范可促進市場的良性發展,讓好的設計和產品不斷涌現。
燈企苦對“人才荒”, 研發需快馬加鞭
近期,中山市提出要推動燈飾等產業從“制造”向“智造”乃至“創造”轉變、從“賣產品”向“賣創意”轉變。然而在LED應用領域中,目前最緊缺的是光學、外觀設計、電子、結構等研發技術型人才、照明應用設計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包括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等),“人才荒”阻礙著燈具企業地健康發展。長沙市大明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易勇辰指出,企業文化和管理模式才是留住人才的關鍵,尤其是核心人才的穩定直接吸引了基層員工的穩定。不解決“人才荒”問題,產業發展再大、產業鏈再完備,卻只能在外圍徘徊。
從照明行業的發展史看來,照明燈飾作為融家居、建筑、家電、光源藝術為一體的復合性產業,意欲快速發展研發仍需快馬加鞭。對此,曹雪山就知識產權保護分享三點經驗:一如可將新的設計圖紙,通過到郵政局郵政的方式獲得時間戳,同時寄回公司總部及國外分公司進行保存,以此獲得全球版權。對重點產品,通過中山古鎮商會來辦理中國的版權證書,以加強保護;二加快知識產權保護申請。比如:通過中國中山(燈飾)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來進行專利的快速辦理、授權;三可通過在國內外海關備案,加強自我防護。對于正在樹立品牌形象的燈飾企業,就應該不斷改進技術,多做設計創新,能夠推陳出新,用好的產品打動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