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级在线_欧美一日本频道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精品视频9_欧美性生交大片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產業資訊 » 產業 » 正文

解讀 UVC LED 可見光的來源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08-28 來源:材料深一度瀏覽次數:1049
紫外LED依據波長通??梢詣澐譃閁VA LED(320nm-400nm)、UVB LED(280-320nm)、UVC LED(200-280nm)以及VUV LED(10-200nm)。UVC屬于不可見光,能破壞細菌或病毒的脫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或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從而實現殺菌消毒的效果。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的背景下,UVC LED產業迎來了蓬勃發展,但是很多人在使用UVC LED產品時卻發現本來應該看不到光線的UVC LED仍然發射出微弱的紫光,且每個器件之間的發光亮度也并不一致。
 
要解釋上述問題,就要從紫外LED的工作原理開始說起,典型的UVC LED芯片結構如圖一所示,可分為外延層和襯底兩大部分,其中外延層又可以細分為緩沖層、n型層、有源區、p型層和電極。
圖一 UVC LED芯片的典型結構
而UVC LED的發光波長由有源區材料的能帶帶隙決定,三族氮化物半導體材料氮化鎵(GaN)、氮化鋁(AlN)及氮化銦(InN)均為直接帶隙半導體材料,禁帶寬度分別為3.43,6.04,0.65eV,通過調節其合金成分,可以實現200-400nm紫外波段的發光光譜,從而使得三族氮化物成為目前制備紫外LED的理想半導體材料。如下圖二所示:
圖二 三族氮化物半導體的禁帶寬度
波長為275nm的UVC LED的發光材料為AlxGa1-xN三元混晶,且Al組分高達47%,然而高Al組分的氮化物半導體外延技術仍不成熟,存在基底與AlGaN的晶格失配問題、Al組分外延過程中的低遷移率問題和量子阱中Al組分壘區空穴與電子復合效率低的問題;同時,空穴注入層中的p型Mg摻雜電離能太高導致了有效空穴密度不足。以上幾個問題不僅導致了芯片量子效率的下降,同時將引起芯片電致發光光譜中出現可見光波段的寄生譜峰,即點亮UVC LED器件后能看到微弱的紫光的問題。
 
以某知名芯片廠商的產品為例,如下圖三所示,芯片主波長為275nm,但是在主峰兩側仍存在高度較低的寄生譜峰。
圖三 UVC LED芯片絕對光譜圖
計算后可得,芯片的光功率為2.835mW,但是在波長λ>380nm的可見光區域仍存在0.124mW的光功率,占總光功率的4.37%,因此使用該芯片制作的UVC LED產品在使用時能看到微弱的紫光。同時,由于芯片在制造過程中Al組分摻雜時的缺陷程度不同,導致寄生譜峰的光功率也并不一致,因此不同燈珠之間的可見紫光亮度也存在差異。
 
以上就是UVC LED可見光來源的解釋,可見燈珠發射的可見光與器件質量無關,而是目前芯片制造工藝的限制。同時,UVC LED中95%以上光功率仍通過275nm附近波段發射,器件的殺菌消毒效果并未受到影響。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刊原創內容之著作權為「中國半導體照明網」網站所有,如需轉載,請注明文章來源——中國半導體照明網;如未正確注明文章來源,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復制、轉載、散布、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議 | 版權隱私 | 誠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意見反饋 | 網站地圖 | RSS訂閱